元曲吟唱欣賞 天淨沙(秋思) 馬志遠 越調 天 淨 沙(秋思) 馬致遠 大陸 文苑唱 01 02 03 04 枯藤老樹昏鴉。小橋流水人家。古道西風瘦馬。夕陽西下。斷腸人在天涯。 網路文章宮調:越調。聲情:陶寫冷笑。 曲牌:天淨沙。可用於小令、散套、雜劇。賞析:此首小令,任何人讀了,都覺得十分地好,它有種「此中有真意,欲辨已忘言」的渾成意境之感。 開頭「枯藤老樹昏鴉,小橋流水人家」,純為白描寫景。作者單用了六件景物的名稱,便使一幅秋野黃昏行旅圖展現在大家眼前,接下來「古道西風瘦馬」,雖仍是在敘述景物名稱,但只用了此三個詞彙,卻有著一種十分特別地感染力,古道象徵蒼涼寂寥,西風象徵蕭瑟悲涼,而瘦馬是代表著疲憊無力,從這裡看來,已非是單純的寫景了。它有著內在的一種意義,那便是騎在馬上人內心的無限孤寂之感,其才是此幅畫面最主要的部分。而後點名時間及人物,「夕陽西下,斷腸人在天涯」,由此才揭開旅人的心境來。其衰殘的意味,非常濃厚,前是空間的舖敘,後是時間的推展,層次分明,由景入情,令人無限低迴。 由此看來,作者利用秋天給人一種悲涼哀愁之感,藉著不同的景物,看似獨立不相干,但卻為彼此烘托,造成了非常集中的效果,有如電影特寫鏡頭一般,呈現出一片草木搖落、西風殘照、人物懨懨的景象,對著荒郊蕭瑟之景,內心的孤獨,想到故鄉的人,瞻望漫長的路,因而觸動情思,引發無限的愁來。它將秋原旅人的情懷,完全表露出來,十分地純樸自然,也十分也精煉,雖只用了二十八字,便把幽遠的秋原之景,寂寞的旅人和他那悲涼的情思,活生生地表現而出,以境界而言,純是幽靜之境,景物非常雅靜。以造語言,前三句九事,全用靜詞,無一動詞,給人凝重靜雅。故周德清《中原音韻‧小令定格》譽為「秋思之祖」。王世貞《曲藻》云:「通首是景中雅語。」王國維《人間詞話》云:「寥寥數語,深得唐人絕句妙境,有元一代詞家,皆不能辦此也。」王氏又於《宋元戲曲史》中推為元曲小令之表率。盧前《論曲絕句》云:「枯籐老樹寫秋思,不許旁人贅一辭。」可見昔人對此曲推崇極高。馬 致 遠 ﹙ 1 2 5 0 ? - 1 3 2 1 ? ﹚ 馬致遠,號東籬(或謂東籬老),能考知的生平事蹟不多,大約是生於宋理宗寶祐四年(西元1255年)左右,據「錄鬼簿」的記載,在三十歲左右,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以後,曾任江浙省務儒學提舉。到四十歲左右(元貞年間),已辭去官職,與花李郎、李時中、紅字公等,合組元貞書會,此後過著「酒中仙」、「風月主」的浪漫生活,不再擔任官職。晚年更以「林間友」、「塵外客」的閒適生活為主,卒年約在元英宗至治元年以後,年壽在七十歲左右。 一 生 著 有 雜 劇 1 5 種 ,現 存 7 種 。 他 的 雜 劇 創 作 可 以 以 元 世 祖 卒 年 為 界 , 分 為 前 後 兩 個 階 段 。 在 前一 階 段 , 也 即 元 曲 創 作 的 初 期 , 馬 致 遠 保存 下 來的 劇 作 有 四 種 : 《 薦 福 碑 》《 岳 陽 樓 》《 青 衫 淚 》《 漢 宮 秋 》 。作品 (一)散曲 馬致遠的散曲,據任訥所輯《東籬樂府》一卷,收入《散曲叢刊》中,有小令一百零四首,套數十七套,與殘套五套。隋樹森的《全元散曲》則收錄了小令一百一十五首,套數十六,殘套七。而一九八○年,遼寧省圖書館明殘鈔本(存六卷)《陽春白雪》,其中新發現馬致遠三組套曲,又補全三個殘套,故云馬致遠目前共有散曲一百三十多首。作品之多,在元前期的散曲作家中,僅有盧摯與張養浩可與之相頡頏。 至於馬致遠的散曲作品,一向有相當高的評價,雖因雜劇而躋身於元曲四大家之列,然其散曲較之於雜劇,卻是一點也不遜色。邵曾祺在《元雜劇六大家略評》中言:「馬致遠是元曲四大家之一,但他的名譽大半建立在散曲上面。」就可看出他以為散曲才真正能代表馬致遠在曲壇上的崇高地位。而任訥在《曲諧》中云:「雜劇推元四家,余謂散曲必獨推東籬,小山雖亦散曲專家,終是別調耳。餘人則非專家。」亦對馬致遠的散曲賦予甚高的評價。 馬致遠的散曲風格以豪放為主,不過因為作品豐富,描寫題材廣闊,並輔以他傑出的文思才華,所以有多方面的表現與特色。劉大杰在《中國文學發展史》中,對馬致遠有一段頗為中肯的評論,茲錄於下:「馬致遠在曲壇的價值,是在他擴大曲的範圍,提高曲的意境。以他那種特出的才情,瀟灑的氣概,表現於曲中者,真是渾灑自如,機趣絕妙。他的長處是能適應各種題材的特性,而表現各種不同的風格。他的作品雖多豪放之作,但也有極閒適恬靜的,也有極清麗細密的,因了他複雜的風格,更足表示他在曲壇的廣大。他在元代散曲的地位,正如李白之於唐詩,蘇軾之於宋詞,都是代表那一個時代的浪漫派大詩人。」 馬致遠的散曲中大致可分為寫景、嘆世、詠史、言情等四類。1.寫景:馬致遠雖是本色派元曲作家,不過也有不少清新瀟灑,富有詩情畫意的寫景詩篇。其中天淨沙一曲是馬致遠寫景的代表作,被評為秋思之祖,被推為元曲小令之表率,凝鍊的語言描繪出一幅蕭瑟蒼茫的秋日風景畫,情景交融,雋永極了。其餘幾首,亦可看出一幅幅的漁村夕照圖或清新明麗的西湖佳景,語言清麗,節奏自然,淡泊中情致自現。2.嘆世:馬致遠的散文作品中,以嘆世的著作最多,身為一個懷才不遇的儒士而言,這類作品最能寫出心中矛盾、徘徊、憤懣之情。<雙調夜行船>套曲最是代表作,從這套曲中,很清楚的了解馬致遠對自己以及對生活的澈悟。在這一類的曲子中,他呈現了社會中爭名奪利的醜惡現實,寫盡了功、名、貴的無常。放逸宏麗而不離本色,意境的塑造與遣辭造句均見藝術之功。 3.詠史:這類作品與嘆世有相同的思想傾向,深刻的感嘆富貴紅塵之不堪留戀,古今謀臣智士之建功立業轉眼成空。鼓勵自己早日看破紅塵的是非,跳出這喧擾的紅塵漩渦。古代英雄奮起,造成霸業,到頭來也只是一場空夢。人生短暫,最後僅黃土一坏,縱如諸葛亮之高智,曹操之超能,終究是撒手成空。這類曲中,項羽、曹操、諸葛亮等人最常被引用。曲調和諧,文字淋漓暢快,一氣呵成,了無人工鑿痕。 4.言情:馬致遠雖多豪放之作,然寫景也很擅長,既深刻又含蓄;既莊重又蘊藉。鄭振鐸云「他還長於寫戀情,卻又是那麼刻骨鏤膚的深刻。」其中<壽陽套曲>中藉四周淒涼的景物來牽動愁緒,烘托思念之情,真是寫不盡的相思,說不盡的哀怨,含蓄、深刻而感人。 馬致遠的雜劇目前所知有十五種,現存有《破幽夢孤雁漢宮秋》《馬丹陽三度任風子》《西華山陳摶高臥》《江洲司馬青淚》《呂洞賓三臥岳陽樓》、《半夜雷轟薦福碑》、以及與李時中、花李郎、紅字李二等合作的《開壇闡教黃粱夢》等七種。 馬致遠的雜劇風格豪放,詞采清朗俊雅,而不濃豔,《太和正音譜》評為「馬東籬之詞,如朝陽鳴鳳。其詞典雅清麗,可與靈光景福兩相頡頏,有振鬣長鳴萬馬皆瘖之意。又若神鳳飛于九霄,豈可與凡鳥共語哉!宜列群英之上。」以此評其文詞,甚為妥適,亦可見其才華之高。至於在元曲史上的地位與評價,王國維稱「馬東籬高華雄渾,情深文明。」「以唐詩喻之,...東籬似李義山。」「以宋詞喻之,...東籬似歐陽永叔。」盧前亦云「蓋元中葉以後,曲家多以馬為宗,其影響於金元雜劇者誠非鮮也。」成就之高、影響之大,可見一斑。 馬致遠http://longlife.ymhs.tyc.edu.tw/chinese/literary_data/yuan_song/yuan_song3.htmhttp://web2.tcssh.tc.edu.tw/school/guowenke/new_page_344.htm選自 http://staff.whsh.tc.edu.tw/~huanyin/anfa/m/ma.php .msgcontent .wsharing ul li { text-indent: 0; } 分享 Facebook Plurk YAHOO! .
- Mar 04 Sun 2012 20:59
元曲吟唱欣賞 天淨沙(秋思) 馬志遠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禁止留言